? php $CATEGORYS = getcache("category_content_1",'commons'); ?>
4000家外貿企業的“叢林效應”
本報記者 黃偉
“原來外貿還可以這么做!”從2007年就開始做外貿生意的鄭先生發出這樣的感慨。
作為外貿城市,青島有著超過1萬家具有出口實績的外貿企業,而與外貿關聯的企業與從業人員則要超出幾倍甚至上十倍,恰如一個巨大叢林生態學中的“叢林效應”在這里上演,每個叢林都有一個生態圈,大樹得到陽光、藤類植物得到依靠,找不到位置的植物則難以生存,青島外貿也是如此。許多人對外貿流程是不陌生的:尋找客戶、組織或生產貨源、報關、退稅、結匯等,一環扣一環,是個完整而又專業的閉環,產生了這樣結果,多數企業無論大小不是大而全就是小而全。
而在當前,這種被多數人所接受的外貿生存形態正在發生變化。鄭先生自2011年起,加入了青島中小微外貿企業供應鏈服務平臺,自此他的生意形態發生了根本變化:“我把我并不擅長的報關、退稅、結匯等環節全部外包給服務平臺,我只做我擅長的尋找客戶與組織客源,既從原來事無巨細的流程事務中解脫出來,又能全心經營好客戶,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像鄭先生這樣外貿流程服務外包的企業已經達到了4000家,可以說這些主要是中小微外貿已經走在一個全新的外貿發展路徑上,他們從繁雜的外貿流程中解脫出來,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走出了一條康莊大道的外貿之路。同時,對許多人來說,這樣的平臺還更像一個孵化器,他們就是那些創業的創客,以更小負擔獲得更大收獲的方式實現自我夢想。
外貿服務生態體系
2007年,開始創業的鄭先生同其他企業一樣“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所有流程都想自己做。這是由當時大氣候決定的。
外貿經營權,作為一種權利曾經為國有企業所獨享,許多有著外貿夢想的人士只能通過國有企業代理模式來完成進出口,而這時候的外貿代理只是簡單以經濟利益為重點的營業模式。在2001年,中國入世后,外貿經營權對所有企業放開,由審批變為登記。這種權力的放開,不再是國有企業專享權利,對外貿從業人員來說,這可是揚眉吐氣的事情:“我終于不再求著你給我出口,不再被代理公司割我一塊肉了。”在這種形勢下,申請外貿經營權的企業如雨后春筍般快速增長,青島有出口實績的企業也從當初幾千家,快速突破了1萬家。
但在幾年后,外貿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發現,擁有了外貿經營權后,現實并沒有想象的那么好。
單個企業運營成本偏高,融資渠道窄、資金成本高,結匯風險控制力弱、抗風險能力偏弱,開拓國外市場的手段有限、缺乏優質的國外買家……這些因素就像沉重的枷鎖拖累著企業前進的速度,就像鄭先生說的:“復雜外貿流程帶來的沉重負擔是前幾年一直做不上業務的主要因素。”
青島中小微外貿企業供應鏈服務平臺正是這種背景下應市場需求所產生的。2012年2月,在青島市政府的推動下,新華錦集團與青島市商務局、市國稅局、中國進出口銀行山東分行和中信保山東分公司共同打造了“青島中小微外貿企業供應鏈服務平臺”,旨在讓政府的政策得到更好的落實,銀行、信保、大企業的優勢資源得到充分的發揮,廣大中小微外貿企業獲得實實在在的幫助。
新華錦集團董事長張建華表示,新華錦集團的前身是省屬外貿公司,在國際貿易經營的實踐中我們深刻體會到,大多數外貿企業一直沿襲傳統的運作模式,各自為戰、多頭并行,導致了資源的低效運營和浪費,同時傳統的外貿經營模式也遇到了嚴峻考驗,中小微外貿服務平臺就誕生在新外貿經營模式摸索中。
負責平臺運營的新華錦商務集團的總經理王輝道向記者介紹,與以往外貿代理的根本區別在,平臺依托線上綜合式網站和線下國際貿易各環節的結合,提供包括融資、物流、退稅、清關、信息咨詢、客戶介紹、產品展示和海外追賬在內的涵蓋國際貿易各個領域、各個環節的增值服務,在政府、大企業和中小微企業間建立起服務生態體系。
平臺的放大效益
對鄭先生來說,自從上了平臺后不單純是從繁瑣中解脫,更主要是平臺還是自己事業的助推器。“開始幾年我一年也就出口10萬美元,沒錢,沒人脈,只能接受保險的付款模式,而自上了平臺后,在幫我代理外貿流程的同時,更主要是還在資金、信息甚至一些政策上對我扶持,才讓我有膽量接以前不敢接的單,也讓我從原來10萬美元增長到了現在的近200萬美元。”
這樣的奇跡在平臺上是經常發生的事,成立短短幾年的時間,平臺上有300多家中小微企業的年出口額由5~10萬美元,增長到過百萬美元。
這樣的神效就是由平臺功能決定的。王輝道介紹,經過幾年來的發展,平臺已經搭建起7個專業支持平臺:一是國際貿易服務平臺,二是出口信用保險平臺,三是融資擔保平臺,四是國外買家信息平臺,五是公共物流平臺,六是公共展示平臺,七是海外追賬平臺,形成了服務專業化優勢、風險成本最低化優勢、業務操作便利化優勢和功能嫁接綜合化優勢。“當前,中小微企業在經營中主要有兩大困難,一是融資難、融資成本高;二是企業運營的社會比較成本高。這兩個問題都能通過平臺的集約化運作,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和解決。”王輝道說。
根據統計,近幾年來,平臺共為近1000家企業提供了融資服務,累計滾動支持資金1億多元。鄭先生就是融資服務的受益者,他每年都會獲得幾十萬的資金,也正是這些資金支撐他每年的出口額從原來10萬美元達到現在的近200萬美元。
而王輝道更愿意把平臺用高壓電源與低壓電源來形容。他說,當前我國出臺了許多貿易便利化的措施,這好比高壓電源,而中小企業需求可謂是低壓電源。但兩者之間缺乏一些聯系,特別是國家許多政策并不被中小企業所熟知,造成了政策浪費,平臺就像中間的轉換器,把雙方聯系起來,讓政策更好地落到實地。“信保、稅務、銀行、通關和大企業的優勢資源得到有效利用,通過集約化經營,不斷降低企業經營成本,使中小微企業獲得實實在在的幫助和發展。”王輝道說。
王輝道向記者介紹,下一步,平臺將在開拓客戶、組織貨源等方面推出新的服務,更全更深地服務中小微企業,計劃在未來3至5年的時間內,力爭與5000家以上中小微外貿企業建立合作關系,年出口20億美元以上。
平臺的帶動作用
當平臺的建設發展為中小微提供了全新的外貿發展路徑的同時,也將帶來另一種外貿形式的發展。
2013年7月,國務院常務會議制定了促進外貿發展的“國六條”,提出“支持外貿綜合服務企業為中小民營企業出口提供融資、通關、退稅等服務”,首次認可了外貿綜合服務這種新型的外貿發展模式。而青島中小微外貿供應鏈服務平臺的創建,使青島在探索外貿綜合服務這種新型外貿發展模式的嘗試中搶占了先機。今年以來,從國家到地方,都加大了對外貿綜合服務平臺的支持力度,銀行、稅務、海關、國檢、信保和商務等部門紛紛對平臺上運營的企業提供了優惠的措施,大力扶持中小微企業發展,給平臺的加快發展帶來了更好的機遇。
從2002年成立至今,新華錦集團經歷了中國入世后最復雜多變的歲月。張建華說,通過多年的發展實踐,新華錦深刻地認識到:轉方式、調結構是傳統外貿企業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而在延伸產業鏈,積極走出去的基礎上,發展外貿綜合服務也成為新華錦轉型的重要內容。
張建華說,通過平臺的運作,帶動中小微外貿企業發展的基礎上,新華錦也將實現三個戰略升級:一是由傳統意義上的普通外經貿企業向現代化的綜合性跨國公司轉型;二是由低附加值的普通商品國際間買賣向高附加值的貿易服務型組織轉型;三是由低層次的物流服務提供商向高端的產業供應鏈整合者轉型。同時,作為青島的外貿骨干企業,在企業自身發展的同時,努力帶動更多的中小微外貿企業共同發展,這也是新華錦集團應當肩負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