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金管理中心 蘇曉紅
讀書的確是打開世界的一扇窗戶。很多年來,我喜歡各種散文隨筆,那種輕的、飄的文藝范兒,是在日常的家長里短和工作的七零八落之外一個放空的地方。直到順風順水做了幾年的交易虧了一次,才開始五雷轟頂般逼著自己重新學習交易技術,歷史、政治、哲學、心理,長長的書單一點點啃下來,厚重的實用主義之門徐徐打開,竟是別有洞天,相見恨晚。
去年,中信建投首席經濟學家周金濤先生離世,看了很多悼念的文章,想到我在圖書館里看到他的報告,用康德拉季耶夫長波理論分析長周期下大宗商品2016年的走勢,當時十分折服并拍照留存,到今天回過頭看看他當年的分析,竟是對了大半。對沖基金歷史上另一位卓有成效地運用康波理論的分析師是弗蘭克·席魯夫,因為準確地預測了1973-1974年美國市場的暴跌和之后的反轉,三年的業績就占了整個70年代所創造利潤的大部分。與弗蘭克的輝煌相比,周先生短壽,他的預測尚需時間來驗證,然而周先生久病,體會了生死無常,他的報告也許更超然一些吧。
看了大量的書,也做了大量的交易,吃了許多虧,逐漸積累起經驗來。想起讀研究生的時候,為了學位紙上談兵地去做所謂的“研究”,東拼西湊,不知所云,懵懵懂懂還沒入門就畢了業。多年兜兜轉轉,到了不惑之年,才想明白究竟應該怎樣高效率地學習,也才找到了實用主義經濟學的榜樣。44歲的周金濤走了,然而比格·巴頓斯直到70歲還在學習還在投資,我的偶像Peter花甲之年也還在孜孜不倦地工作,漫漫長路有這么多榜樣可做借鑒,就是寂寞一點也是有意思的。
周先生說,人生也是一個周期,也有自己的波長。邁過40歲的大門,怎么努力都覺得不夠。人生無常,沒有人能預測到生命之波能有多長,那就更勤奮一點,讓人生的周期更圓滿一點,不留遺憾。